老城有老城的热闹
(相关资料图)
新城有新城的便利
在南京
15分钟生活圈
服务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日,市政府印发《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此同时,《南京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也由市规划资源局同步发布。
一图读懂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点击查看
城市生活圈如何配套
有了标准的“教科书”和“辅导书”
南京人的幸福感
也将在这个“圈”里更加清晰可及
从市级到街坊五级配套
3—15分钟全满足
据市规划资源局,从2005年开始,南京市就相继出台了《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等,关注城市与乡村的公共服务配套。
南京《标准》形成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基层社区和街坊等五级公共设施配置体系。
市级和地区级服务半径大,可为市民提供集中式更高标准的服务内容;居住社区以社区中心为核心、服务半径500—600米,人口规模为3万—5万人左右;基层社区服务半径200—300米,人口规模为0.5万—1万人;此次增加的街坊层级,服务半径150—250米,人口规模为1000—3000人。
在最新版《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草案中,全市共有新街口、河西、城南和江北4个市级中心,仙林、东山等6个市级副中心。市和区之外,与居民生活更紧密的居住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和街坊,《标准》对配套的内容更加细致,包括学校、医疗服务、养老、0-3岁幼儿照护、社区公园等配比,满足市民3—10分钟内的生活各类需求。
“圈”里
市民生活越来越便利
“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15分钟体育生活圈”“15分钟医保服务圈”……近年来,南京的“圈”越来越多。
在华山路邻里中心,道路西侧,兴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建邺区妇幼保健院已入驻,社区养老院也将投用。东侧为月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即将开放的底层居民商业区。社区中心阅读室、健身区、未成年人保护站、青年活动区等一应俱全。
不仅商品房小区,保障房的生活圈里也同样精彩。在江心洲洲岛和园社区,小街区、慢行道创造着悠然的通行环境。两个广场游园内,儿童在玩跷跷板,老年人则在下棋打牌。社区还在创建儿童友好社区,为孩子们提供看书、游戏、科普等活动成长空间。
鲍卫东 摄
《标准》对社区生活圈的配套
提出了教育、医疗、商业等
8大类设施保障性要求
《导则》则为生活圈应该配套
哪些保障要求、哪些提升要求进行界定
老城新城差异化
未来生活圈还有这些
由于老城内外存在着
建设发展和资源分布的差异
《标准》也因地制宜
对新城和新建设的社区中心,鼓励立体复合建设。靠近轨道交通站点,实施TOD一体化开发,以节约用地。老城则是通过挖掘潜力,完善配套。
据介绍,结合时代发展,未来的生活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完善社区避难功能,建设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新建居住社区配置5人制足球、乒乓球等球类场地;满足文化需求,增加社区书屋;在居住街坊,增加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设置。
围绕儿童友好、适老友好,我市还提出了5—15分钟半径内,配置幼儿园、亲子乐园、儿童安全设施、社区绿道、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社区公园、长者食堂等基础保障型和品质提升型的配套引导。
共建、共治、共享
不断完善生活圈配套
营造更有温度的社区生活
内容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南京规划资源
原标题:《更方便!步行15分钟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