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的蒙古族同事葛先生,每当她在北京搬家,她奶奶一定会从内蒙古给她寄一幅成吉思汗画像,让她挂在家里。我一定会告诉你,而且最好挂在一开门就能看到的位置。
葛老师家有一尊成吉思汗像,背后的苏禄梭矛是成吉思汗的兵器,是蒙古神器。
葛老师家关于摆放画像的劝诫源于蒙古族传统:当地蒙古包的门朝东南,门框较低,进出必须弯腰;这种设计既是草原生活的智慧,也是蒙古族传统萨满教的规矩。
(资料图)
一是为了躲避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钻入屋内;
二是蒙古人认为日出方向吉祥;
三是因为进出矮门时弯腰的动作相当于出门祭天(即腾格尔,永生)和入门祭天成吉思汗。
作为蒙古的神化祖先,成吉思汗雕像从来不仅仅是肖像或工艺品,而是真正的圣像。
所以几乎每个蒙古人小时候都被长辈教过如何悬挂和清洗成吉思汗雕像。
新疆图尔库特后裔乌兰说,她母亲小时候教她在家里挂成吉思汗像,一直把圣像挂在客厅墙中间,然后在上面挂哈达;每年至少清洗两次,每次用新布子擦拭100次。
乌兰家里悬挂的成吉思汗雕像是客户从蒙古带来的,手工编织的。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家人参与了设计,她为此感到自豪。
更有意思的是,家家户户都不惜重金购买成吉思汗画像。
如果你走访不同的蒙古家庭,你会发现成吉思汗一个比一个精致。他们讲究挂毯越大越好,而雕像越贵越好。
葛老师和乌兰并不是蒙古族的独特案例。有了Aauto Quicker和Tik Tok这样的短视频软件,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蒙古人更现代的生活。
虽然你会首先发现,越来越多的蒙古人的交通工具从彪悍的蒙古马变成了油罐车,衣服从皮帽、长袍变成了长衣短裤,甚至住所也变成了水泥浇筑的蒙古蒙古包;即使蒙古人的游牧野蛮早已消失在你的眼中,但不可否认,他们对成吉思汗的尊敬和崇拜是一以贯之的。
耐心看的话,可以在泛滥的短视频信息中发现更多细节。
比如在Aauto Quicker上,你可以看到一些蒙古人如何用手一寸一寸地将五色线与成吉思汗紧密贴合、捆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可能体会不到他们做这件事的专注。
多花些时间,多看些,你会觉得这种崇拜是一种在蒙古族中可以跨越阶级、山川、政治界限的精神力量。
在被外界认为有潜力成为蒙古国总统的民族英雄、企业家赵庆龙明德的豪华办公室里,有两件事引人注目:
一个是“横纲朱利安”,这是他作为第一个征服日本相扑的蒙古人的战利品,也是民族英雄的象征;但它被晁庆龙谦逊地放在一个角落里,因为他进门后离开了视觉中心,走向成吉思汗的圣像。
沿着网络的触角探索蒙古世界,你会更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无限延伸。
所以,无论是在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大山里,还是在西部哈萨克斯坦的民居建筑里,每一个蒙古人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总能看到他们所敬仰的成吉思汗圣像。
如今蒙古群体对成吉思汗圣像的崇拜,在蒙古历史学家巴特-额尔德尼巴特巴亚尔看来,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种文化反弹现象:外来文化浸入蒙古人的生活后,人们需要恢复中断的传统习惯,以恢复身份认同。
为纪念蒙古帝国建立800周年,2008年,蒙古建造了一座40米高的成吉思汗骑马雕像,马头处设有瞭望口。乘电梯到观景台,可以看到成吉思汗的脸。
这次反弹首先带来的是生意的红火。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香烟、巧克力到伏特加、烟灰缸,甚至地垫,一切都可以以成吉思汗的名义出售。
但同时也带来了道德上的困惑。很多蒙古人认为把圣像扔进垃圾堆是对祖先的亵渎。
一盒成吉思汗巧克力被扔进了垃圾箱。图片来源:ub.life
因此,控辩双方在成吉思汗圣像商业使用的界限问题上发生了多次交锋。
比如有一种酒在蒙古极其受欢迎,可以说明这种现象:当地有一种叫的伏特加,价格便宜,味道辛辣,包装豪华,深受蒙古人的喜爱;它不仅占据了蒙古当地30%的白酒市场,在中国也很受欢迎。
伏特加。
但早在2013年,它就被视为蒙古议员不当使用成吉思汗的典型反面案例,推动了一部规范使用成吉思汗的法律的实施。
之所以被视为反面典型,是因为一种连锁效应。
蒙古人爱喝酒。如果条件允许他们365天从早喝到晚,喝多了酒就多了瓶。如果扔在任何地方,有图标的畅销瓶就会和垃圾混在一起,玷污图标。
这种敏感和尊重在蒙古人中是相互联系的。在中国,为了避免可能的滥用,专门形成了法律规范。
所以,当你在主流电商平台上搜索“成吉思汗”的时候,你只会发现除了挂像、雕塑、书籍之外一无所有。
除了对规范使用的担忧,蒙古人更担心传统文化的消亡。
据统计,全球约有1100万蒙古族,其中中国约615万,蒙古320万,俄罗斯8.22万。随着该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蒙古人不必保持过去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可以去城市拥抱现代生活。
近一半的蒙古人口来到首都乌兰巴托定居,过上现代生活。
比如76岁的牧民达里加拉姆(Darii Garam),十几年前为了更好的未来,不用带着草原牛羊搬到乌兰巴托,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仍然无法在大城市立足。
因此,多年来,他不得不在乌兰巴托郊区修建传统的蒙古包,靠打零工挣钱。所以冬天生活差,有时候烧煤都烧不起,只能靠烧轮胎取暖。
乌兰巴托郊区有22万像他一样的人,他们的蒙古包区叫蒙古包区,意思是贫民窟。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蒙古包作为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不仅对背包客来说是浪漫的,其本身的魅力也在逐渐消失。
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有生活。如今在中国,蒙古族人越来越紧密地拥抱城市文化。
很多年前,电视剧《康熙王朝》 《孝庄秘史》爆炸,讲述了世界骑马的历史,成为都市人心中的浪漫故事;于是,“去草原”就成了旅游主题。
我记得那一次,坐在我爸那辆快要散架的开往北京北部康熙草原的车上,看着周围的高楼变成了低层,再变成蒙古包。绘本里那些稚气的手绘图画渐渐立体起来,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点不同于城市生活的野性和异域风情。
去年,当我在突然矗立在草原上的小院看到那些瘦弱的老马和挂在衣架上的蒙古袍时,整个草原瞬间充满了城市旅游小吃街的味道。
这种失落源于一种狭隘的游客偏见,总认为原生态是本地的,是珍贵的。
每一个游客总是憧憬着格瓦拉的拉美之旅刚开始时那种浪漫的感觉,说“我好开心,我们把文明抛在了身后,亲近了地球”,却很少关心对方到底想要地球上的什么。
但回想起那次失落的草原之旅,依稀记得主人房间里挂着的成吉思汗画像特别显眼;这样在十步之外,你就可以在房间里关灯的时候透过门廊看到它。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